
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意義,如何推動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19-08-02 16:02
服務業的繁榮發展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對于加強和改善供給、擴大就業、擴大服務消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十二五期間,必須把促進服務業發展作為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的戰略重點,加快服務業擴張,全面提高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
服務業的繁榮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特征,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20世紀60年代初,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中心開始向服務業轉移,產業結構呈現出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的總體趨勢。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經濟轉型進程的加快,發達國家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不斷投入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本,使得產業結構不斷趨于“軟化”,實現了高度的經濟服務。服務業為發達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創造了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增強了國際競爭力,占據了全球價值鏈的高端。
加快發展服務業意義重大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服務業的繁榮發展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對于加強和改善供給、擴大就業、擴大服務消費、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服務業的發展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減少經濟增長對高投資和高資本積累的依賴。在當前的經濟發展中,現代服務業可以與制造業融合,加速滲透到制造業生產的全過程,如研發、設計、中期管理、融資、物流、銷售、售后服務、信息反饋等。,改造和升級制造業。有利于推動傳統制造企業積極發展與產品相關的各種服務業務,從只銷售產品到提供服務和全套解決方案。與此同時,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的增加,將有助于建立現代產業結構體系,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第二,服務業的發展符合我國居民消費由溫飽向享受和發展升級的趨勢,符合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
第三,服務業的發展有利于降低經濟發展對出口的依賴,提高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可以促進中國需求結構的改善,實現內外需求的協調均衡發展,減少經濟增長對出口的過度依賴。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服務產品的可交易性和國際競爭力將會大大提高,這將有效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促進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協調發展。
第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高端服務業,可以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實體經濟。高端服務業具有高增長、發展前景廣闊的特點,能夠滿足民間資本高回報、高利潤的要求。高端服務業的興起和發展為民間資本開辟了新的投資領域和渠道。吸引私人資本進入是有幫助的。它不僅能使熱錢變得“冷”,熱錢變得“穩定”,多余的錢變得“活”,緩解流動性結構失衡導致的通脹預期上升和價格非理性上漲的壓力。這也有助于將私人資本轉化為有效資本,增強私人資本投資實體經濟的信心和吸引力。
第五,服務業的發展能夠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隨著消費模式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者更加注重產品的個性化和使用產品的便利性,服務業的消費不斷擴大和普及。例如,發展生活服務業有利于應對當前的老齡化壓力。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1.69億老年人,潛在的養老產業規模已達萬億元。服務企業也可以通過提高產品或服務的知識和技術含量,或者進行商業模式創新,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服務需求,特別是中高端服務的需求。
第六,發展服務業可以實現結構性節能減排,降低經濟增長對資源投入的依賴,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服務業通過創新、知識擴散和生產溢出效應,可以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促使傳統產業減少對物質資源的需求和對生態環境的壓力,改變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大的傳統工業化模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同時,現代服務業以知識為主要投入要素,人力資本高,信息含量高,技術含量高,能耗低,環境污染小,發展潛力大。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可以實現結構性節能減排,促進經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和可持續發展。
全面提高服務業發展的方式方法
“十二五”期間,中國服務業發展將迎來一個良好時期。我們應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要把服務業的蓬勃發展提升到經濟戰略規劃的突出位置,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為經濟的全面發展服務,促進國內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實現國民經濟的長期穩定快速發展。
第一,進一步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完善和實施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合理調整消費稅的范圍和稅率結構,減輕服務業稅收負擔,逐步建立和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加快建立和完善服務業標準體系,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和規范化。加強服務業協會、商會等中介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其在市場調節、行業自律和服務品牌整合中的積極作用。
第二,大力發展面向生產和民生的服務業,積極拓展新的服務領域。當前,應采取政策、財稅優惠、融資支持、政府采購等措施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大力推進金融、物流、設計、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加快解決生產性服務業供給不足的問題。我們應該用現代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來改造和提升傳統的消費服務,如餐飲。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標準提高、行業協會建設、行業監管、人才培養和人才培養,促進休閑娛樂、文化創意、社區服務、文化體育等現代消費服務的發展。積極拓展新的服務領域,不斷創新業務模式、服務模式和業務形式,開拓新的市場空間,推動新興服務形式成為服務業發展的新動力和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第三,深化服務業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促發展,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完善監管體制和運行協調機制,不斷消除制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增強服務業活力和動力。
第四,加快金融業改革發展,解決服務型企業融資問題。加強主板市場,拓展中小企業板市場,不斷完善創業板市場,支持服務企業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完善債券融資市場,積極探索適合服務企業的各種債券融資方式,如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公司債券。要大力發展產業投資基金,鼓勵天使投資、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的發展。完善以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為主體的多層次銀行體系,大力支持小額貸款機構和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積極探索股權、債權、倉單、保險單、應收賬款、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融資方式。
第五,要依托大城市發展高端服務業,推動大城市形成服務型和特色產業結構。服務業發展主要以城市為空間載體,與城市建設和城市功能的完善高度相關。大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應優先發展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比重,形成以服務業為主要特征的產業結構。同時,要加強城市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引導企業在規劃好、定位明確的基礎上向集聚區集中,加大支持力度,改善產業支撐條件,增強服務業的區域集聚和輻射效應。
第六,大力培養服務人才,滿足高端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對人才的需求。當前,要整合教育資源,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研究機構、職業培訓機構等各方力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服務業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推進服務業技能型人才短缺示范實訓基地建設,發展服務業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技術教育,建立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完善服務業人才培養機制。同時,要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和配置,使他們適應服務經濟的大發展。加強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簡化注冊手續,在稅收、注冊資本、項目設立和場地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鼓勵留學生回國創業,積極引進和聘用國外高層次服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