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數字賦能農產品流通助力三產融合
編輯:admin 時間:2023-12-04 06:46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快實施“數商興農”工程。《“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均強調加強數字賦能現代流通,加快流通領域數字化轉型升級,打造數字化、智慧化、開放型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有效推動鄉村三產融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鄉村三產融合的現狀及困境
近年來,各地把三產融合發展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手段。三產融合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高級形態和“升級版”,通過產業融合擴大了農業生產的可能性邊界,提升了農業產業鏈的價值和效率,對降低鄉村發展機會成本、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作用,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
數字賦能農產品流通
具體來看,三產融合的關鍵和核心是“融合”,即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農業內部以及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間形成聯動和融合,將資金、技術、人力及其他資源進行跨產業集約化配置,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休閑農業及其他服務業有機整合,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更好發揮地域資源優勢。這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國農業的規模化、現代化程度,提升農業比較收益,同時有利于實現農業生產與消費需求的對接、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拓展農產品的需求市場和增值空間,讓農戶共享增值收益。
目前,我國三產融合主體日益多元化并發展壯大,三產融合發展模式日益多樣化并探索成型,三產融合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日趨緊密。但受制于農業資源稟賦條件、從業主體的綜合能力、物流基礎設施水平等因素,農業農村仍然面臨著產銷信息不對稱、產業鏈條延伸不足、農業多功能性挖掘不夠,以及經營主體數量多但資源整合能力、創新能力、帶動能力較弱等現實挑戰。
與城市相比,鄉村產業融合更需要數字技術的賦能。數字技術賦能農產品流通,可通過健全鄉村商業體系、完善鄉村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流通網絡、發展農產品冷鏈和深化鄉村電商發展,進而服務和對接鄉村產業振興。具體來看,數字技術催生的新供給和新需求是驅動產業發展的兩大動力,能夠借助現代科技與流量將鄉村資源和產品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與此同時,面向市場的生產技術流、經營觀念等意識流也會回流至鄉村,并在鄉村內部流動,為保障穩定的農產品供銷關系、推動農業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流通數字化賦能鄉村三產融合的機理及路徑
大力推進“數商興農”、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有效賦能鄉村,助力鄉村振興。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農產品總量不足矛盾已經得到緩解,但受小農經濟生產方式與傳統體制機制的影響和束縛,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率較低、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變。因此,智慧化、數字化是農產品流通升級的大勢所趨,更是促進鄉村三產融合、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前提和基礎。
流通數字化加速向農業農村滲透,構建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不僅有助于促進資源整合與分工深化,更有助于改善農產品的供需環境。具體來看,數字技術滲透鄉村流通的運輸、倉儲、代理、配送等各個環節,并通過互聯網建立連接、產生關系、實現交互,使鄉村流通渠道各成員之間緊密聯結,鄉村流通渠道進一步拓寬,這使農產品流轉時間大大縮減,農產品搜尋、退換貨等交易費用大大降低,區域信息不匹配問題得到改善,供需信息不對稱問題得到緩解。
與此同時,鄉村三產融合所需的各類資源也可借助高效的流通渠道直達鄉村,提高鄉村三產融合的競爭力。例如,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出現了基于線上和線下的“新零售”與基于生鮮農產品的“新農業”結合的村集體經濟模式,通過“新零售”的線上運營打通線下生產、運輸、銷售的直連渠道,實現農作物的價值與生鮮質量直接相關,有效滿足了對存儲、運輸等各個環節的更高要求。
從更深層次來看,這種模式能夠打破城鄉農產品供需信息的不對稱性,使城鄉之間各要素的流動越發頻繁,在供需兩端搭起橋梁,發揮人流、物流、意識流、資金流等的優勢。在供給側,通過直供渠道零渠道費、長期穩定和價值透明的三大優勢,在生產前即可明確生產數量、質量和收購價格;在需求側,可以依托數字技術在信息獲取與處理方面的巨大優勢,通過網絡獲取消費端經濟行為大數據,基于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深度挖掘實時消費需求,用以支持生產端的優化改進。
由于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差異將長期客觀存在,城鄉之間無縫對接成為農產品流通和產業融合的關鍵所在。數字化賦能農產品流通環節,使流通效率快速提高、規模快速擴大,流通數字化通過產業關聯效應和波動溢出效應等,成為鄉村三產融合的催化劑和重要助力。當然,鄉村原有經濟模式的局限性在短期仍難以完全破除,具有經濟收益性、主體自主性和長期可持續性的鄉村內生發展體制還有待構建。
下一步,應科學理解與把握三產融合的根本目的,扭轉重生產輕流通的傳統思想,進一步完善促進農產品流通和鄉村產業融合的政策法規,注重城鄉雙向互動與共生以及空間拓展。同時應按照建設大流通、引導大生產、形成大市場的要求,繼續進行鄉村流通數字化創新,擴大鄉村流通規模,減少不利于鄉村三產融合的流通制約因素。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