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以黨建“紅引擎”激發鄉村振興“核動力”
編輯:admin 時間:2023-11-20 06:16
新時代新征程,常熟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新起點,做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補上“三農”短板,夯實“三農”基礎,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致力于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黨建+特色產業,奏響鄉村“富民強村曲”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的持續發展,就要因地制宜,立足特色資源,瞄準最有利發展的優勢產業,堅持整體聯動,加大統籌力度,集中目標蓄力推進,方能打造出優質、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振興之路。
在常熟,董浜鎮智林村、古里鎮塢坵村、琴川街道新厙村等都是產業振興的“優等生”,這些村堅持將產業發展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探索出了一條產業發展“致富路”,激發了鄉村振興“新引擎”,奏響了鄉村“富民強村曲”。
在董浜鎮智林村,原來的鄉野小食——黃金小玉米,現如今變成了輕食界的一款新寵。2017年,董浜鎮舉辦首屆“黃金小玉米節”,通過電商直播、網絡帶貨,使黃金小玉米成功“出圈”。2020年,黃金小玉米成功入選“全國地理標志農產品”。這兩年,智林村圍繞“黃金小玉米”做足品牌文章,打通銷售渠道,延長銷售周期,“黃金小玉米”儼然成為智林村的一個特色產業。
作為農業大村,古里鎮塢坵村持續發揮農業種植優勢,做大做強優質稻米特色產業,成立“金稻穗”行動支部,探索建立“支部+合作社”黨建新模式,逐漸打響“塢坵”優質大米品牌,走出了一條強村富民的新路子。塢坵村還依托現有的特色農業資源,打造具有塢坵文化特色的農文旅綜合體——塢坵稻樂園,開展田園手工坊等農耕文化教育、農事科普體驗活動,逐步實現鄉村多元業態的有機融合。
緊挨建材、汽車和汽貿三大市場,琴川街道新厙村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村兩委審時度勢、抓住時機,在大市場邊做起“大房東”,著力發展租賃產業。如今,全村已建有標準廠房8萬平方米,社區綜合用房2.5萬平方米,商家云集,呈現出一片紅紅火火的興旺景象,村級集體經濟的“蛋糕”越做越大,村民領著股金分紅享受民生福祉。
和新厙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東南街道小康村。多年來,小康村依托常熟高新區,做好配套服務,并聯合轄區企業辦培訓班,進城農民變身產業工人,有了房屋租金收入和企業工資收入等多重保障,小康底色更加殷實。
常熟,土壤膏沃,歲歲豐收。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常熟以“群眾富不富”檢驗黨建成效,積極實施村黨組織“村級經濟增長行動計劃”,全面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創業致富,2023年常熟全市村均集體可支配收入達1420萬元。
當然,鄉村產業發展并非一朝一夕能夠見成果、收成效,更需要久久為功,積小勝為大成。古里鎮康博村就是一個典型,20多年前,康博村還叫山涇村,村弊民窮。1999年,波司登集團黨委書記高德康接過了山涇村黨總支書記的重擔。他一邊帶領波司登集團匠心智造,一邊以工哺農,加大對村級經濟建設的扶持力度。隨著一戶戶村民住上小洋房、用上天然氣,康博村黨委班子改變思路,變輸血為造血,在村里蓋起“迷你CBD”,康博智能制造產業園、現代商業綜合體拔地而起,經過幾十年的積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拿篮迷妇霸谶@里成為現實。
黨建+文旅融合,奏響鄉村“生態美麗曲”
斑駁的青石板路,高低錯落的文化場館,深不見底的尋常巷陌,這里的一風、一水、一老街都透著江南水鄉的文化韻味,這里是碧溪街道李袁村。
擁有千年歷史的傳統村落——問村,李袁村黨委將自己的“鄉村文化課”答得可圈可點:充分挖掘“問村十八景”文化資源,在保護和發展民間文化、傳承獨特風格樣式的基礎上,賦予新的文化內涵,使優秀民間文化活起來、傳下去。
如今的李袁村,一個村莊十個文化場館,全村人均公共文化設施建筑面積超過1平方米,越來越多的人來這里訪名人、探古跡、尋鄉愁,真正實現了以文化人,為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文旅融合發展打下了堅實地基。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根魂所系,鄉村振興需要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常熟作為一座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其村莊更是文化發展的“神經末梢”,村村有著悠久的歷史故事,彰顯著特有的文化氣質。
虞山街道大湖甸村是江南水鄉農耕文化活化石“湖甸龍舟”的起源地,村兩委以“龍”會友,聚焦基層治理、農文體旅融合等多維度發力,在龍舟的保護與傳承中,構建黨建引領下的鄉村振興新格局,成功將大湖甸村打造成為山水人文、非遺傳承、體育旅游、文創產品等多元融合體。
在辛莊鎮,合泰村黨委依托豐厚的評彈文化底蘊,挖掘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和合泰來 評彈花開”黨建品牌和“初心合奏”黨性教育微基地,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而該鎮的張家橋村則依靠電影海報收藏達人籌建的紅色電影資料收藏館,打造“光引萬家”黨建品牌,成立“光引先鋒”行動支部。如今,光影邵家塘也成了常熟的“網紅打卡地”之一。還有傳承“義莊文化”的衛家塘村,以融于黨建引領的“為民服務”,融于文化建設的“德善傳承”,為美麗鄉村建設凝心聚力。
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進一步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如今在常熟,既個性鮮明、富有特色,又功能完備、設施完善的村落都探尋起更深層次的文化發展之路,通過農文旅融合發展,弘揚鄉風鄉韻,拓展致富道路。
說起常熟深入挖掘當地文化、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網紅村,海虞鎮銅官山村當仁不讓。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村黨委書記程剛帶領村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施銅官山生態修復工程,依托銅官山1700多年的歷史文化,結合常熟市“千村美居”工程,打造精品美游路線,建設開放式銅官山鄉村樂園,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自2020年樂園開門迎客以來,已接待游客超72萬人次,60多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與銅官山村是“網紅新秀”不同,支塘鎮蔣巷村是一個“老典型”。然而正是這個“老典型”,在新老交替的黨委班子領導下,把準時代脈搏,以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游旺家,生態美家,精神傳家為“常青樹”式發展之路,把現有資源打造成為老年休閑、田園觀光、學生體驗、紅色旅游的綜合區域,完善鄉村旅游文化內涵,老書記常德盛更是親自上陣直播帶貨,放大蔣巷旅游的品牌效應。
黨建+基層治理,奏響鄉村“文明交響曲”
鄉村治理事關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和農村社會穩定安寧。必須以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為優先方向,樹立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理念,不斷提高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常熟深入實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根系工程”,聚焦“網格”這個基層治理最小單元,制定“紅色網格”建設標準,在網格內建立“紅色先鋒站”,建立網格內“村干部服務日”“黨代表接待日”等制度,在常熟全市村干部中推行村情民情“百問一口清”,全面做到“提戶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 激活“小網格”,引領“大實踐”,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若以“治理好不好”檢驗黨建成效,常熟各個村都底氣十足。
梅李鎮瞿巷村黨總支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圍繞網格賦能、鄉村治理、村集體經濟3個方向協同發力,通過“黨建+自治”的工作模式和村民自治“1+N”工作法,構建起“以村黨總支為核心、村自治組織為主導、村民為主體,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基層村莊治理架構,推動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均衡發展,穩步提升協商共治能力。
碧溪街道溪南村黨委形成以村規民約、百姓議事會、鄉賢參事會、百事服務組、法律服務組、道德評判組為主要內容的“一約兩會三組”基層治理新機制,同時建立“黨建+區、網、戶聯動”模式,將全村劃分為3個片區,每個片區分為若干網格,最后落實到每家每戶,通過層層推進,攻克基層治理中的難點、堵點。
莫城街道和甸村以“和心力”黨建品牌為引領,黨員干部挺直腰桿對事,彎下腰來對人,通過“干部帶黨員、黨員帶村民代表、村民代表帶普通群眾”的模式,實現基層治理全覆蓋,為村民做實做好每件“精細事”,真正展現“小村大美”。
此外,還有常福街道小義村黨委在基層治理內涵升級的基礎上,成功實施“組團翻建”,實現了村莊形態重塑;尚湖鎮東橋村黨委探索出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理“金點子”工程——樂享菜園,黨群聯手,精心養護,讓文明新風吹遍村莊每個角落。
剖析一個個樣板村,不難發現,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和基層黨員發揮出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廣大黨員干部用行動詮釋“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這里面有常德盛、程剛、施仲輝這樣的村書記,也有竇祥龍、徐尚良這樣的熱心黨員代表,他們走在前、作表率,帶頭“挑大梁”,走出一條黨建強、鄉村美、產業旺、農民富、治理優、文明興的鄉村振興之路。
來源:蘇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