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廣時評」農業產業化豈能被濫用?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19-08-20 17:33
馬上就到了瓜果飄香的時節,多地以某某特色農產品冠名的各類節日正呼之欲出,“某某之鄉”的名號也被眾多縣鄉(鎮)激烈爭奪著。在我們看來,這些舉措不失為各地做強做大的農業品牌的嘗試。但與此同時,往年“菜賤傷農”“果賤傷農”的慘痛教訓依稀還在眼前耳邊。在改變傳統農產品種植銷售小、散、弱,提升農業科技現代化水平的進程中,產業化確是重要的舉措,但濫用產業之名,無視市場規律、好大喜功、盲目擴大規模做法實在值得警醒和規避。
首先,農業產業化不應成為“政績工程”和“面子項目”。記者在一些縣(區)采訪時發現,農業主管部門往往對該地某些特產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沾沾自喜,但被問起當年產品的價格和市場行情就三緘其口了。究其原因,無非是當地刻舟求劍似的以某年該產品走熱為依據,引導農戶盲目擴大種植,隨后該產品價格暴跌,農戶苦不堪言。
更有甚者,有些部門為了爭得所謂“某某特產之鄉”的名聲,恨不能親自派人下地為農戶種苗,產業發展初期做到了“保姆式幫扶”。但一旦達到種植規模,獲得了名聲之后,就對此不聞不問了。其結果必然導致農戶對產業發展的信心嚴重受挫。有人質問:“當初你們說好的市場前景呢?現在怎么就人走茶涼了呢?”當農業產業化蛻變成“面子產業”工程,其危害和負面效應不容小覷。
其次,農業產業化不可盲目復制,必須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區,地理、氣候及區域市場環境迥異,若盲目將其它地區的經驗、做法和模式生搬硬版,其結果可想而知。一些偏遠山區半山區根本不具備連片種植、機械化作業條件,相較于大而強的發展方向,小而美可能是這些地區農業發展的“正確打開方式”。無視綠色生態、地域風味等優勢,不從差異化、精深加工上找出路,片面追求規模效應,無異于舍近求遠、舍本逐末。
第三,農業產業化必須與市場無縫對接。縱觀近年的一些農產品滯銷、賤賣的現象,我們不難發現這其中反映出的市場信息不暢通、不對稱等問題。因此,無論是公司加基地加農戶模式,還是合作社模式,農業產業化成功的關鍵因素還是要讓農戶掌握即時性的市場信息,前瞻性地、準確有效地應對市場行情的變化。如果一味想著眼前的熱銷現象而看不見市場行情變化,那農業產業化只是連山村都走不出的空話。
我們呼吁,在大數據、云計算產業發展如火如荼的當下,農業產業化既要善用也不可濫用,理應插上智慧的翅膀,讓農產品常暢銷、讓農戶少流淚。(央廣網評論員 李健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