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園區工業化促進中國工業化向世界發展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19-07-29 11:11
毫無疑問,中國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推動中國成為世界工廠、貿易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專家認為,土地成本對園區的產業化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其背后的土地制度決定了土地成本,進而影響園區的產業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曉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認為園區的工業化是工業園區的結果,工業園區將大量工業企業聚集到園區內,降低了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的運營成本,形成了產業集群和規模效應,提高了產業發展效率,促進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
同時,張曉煥也認為,土地成本對園區的產業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土地成本是工業園區工業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對于工業企業來說,在一定時期內,土地成本可能占總成本的較大比例。在一定的政策和條件下,土地成本往往成為工業園區建設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土地制度決定了土地成本,從而影響了公園的產業化。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曾回顧過土地制度的發展和公園的工業化。他認為,中國公園的產業化與土地改革的第二階段密切相關。從園區產業化開始,中國已經進入“以土地求發展”的階段。然而,改革開放后,當時面臨的一個重要背景和問題是農民不能在集體土地上從事鄉鎮企業,工業化道路受阻。然后,中國的工業化模式進入了園區工業化模式。這種模式是土地由政府提供。企業可以從事工業,但只能在政府提供的公園里。
設計園區產業模式的初衷是引進外資和高科技。當時有兩個部。一個是科技部,它從事高科技工業區。另一個是成立國家經濟開發區的前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即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但是,省、市、縣政府認為,“你們可以一起做。我有土地。為什么我不能這么做?”就這樣,各省區市都開始建設產業園區和開發區。從此,在園區工業化的這段時期,中國各地的土地開發權發展模式真正開始建立。換句話說,園區的產業模式實際上意味著政府已經找到了一種利用土地來支配發展權的方式。
工業園區的本質是政府擁有發展的主導力量,通過土地尋求發展。有兩種主要方式:第一是通過土地吸引投資,并以低成本提供土地。二是通過土地融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創造投資環境。公園的工業化使政府能夠重新控制土地開發權,從而創造了土地成為經濟發展引擎的局面。很多地方靠供應工業用地來促發展。每年幾百萬畝的土地供應里面,差不多40%左右是供到工業用地上。工業用地方面為什么保證那么多土地供應?中國想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制造工廠,但是它的土地資源稟賦很差,人均耕地很少。如果我們的土地純粹以市場價格供應,價格就很高,我們負擔不起這么多的工業化用地。然而,目前的情況是,政府壟斷了一級土地市場來供應土地。因此,工業用地的價格可以降低,土地可以成本價供應。這樣,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提供土地,以確保工業化。最終的結果是,園區的工業化使中國成為一個主要的貿易國,一個世界上的制造工廠,并創造了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