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烈士長眠山西74年,一家三代為其守墓,鄒開勝烈士英靈回歸紅安
編輯:武漢大學 時間:2019-07-22 18:16
楚天都市報4月12日訊(記者梁傳松 通訊員毛紅平 趙炳長 石和銳)青山埋忠骨,鮮花送英烈。4月12日紅安縣在黃麻紀念園烈士紀念廣場舉行鄒開勝烈士英靈回歸故里迎接儀式。鄒開勝烈士家屬、部隊領導、紅軍西路軍研究工作委員會、湖北省紅軍精神研究專業委員會、山西平遙縣鄒開勝烈士守護人賈林香夫婦以及紅安縣領導等200余人迎接烈士魂歸故里。

一家三代為無名烈士守墓
山西平遙豐盛村的后山安葬著一名烈士,該村賈林香一家三代人,為這名烈士守墓74年。直到去年11月,這名烈士身份被揭開,遠在紅安的湖北紅安革命紀念地管理中心獲悉,這名烈士叫鄒開勝,是紅安七里坪人,1945年7月8日,在與日偽軍在山西平遙同蒲路附近遭遇,中彈犧牲,年僅29歲。

“當時聽我公公講,這里安葬著的是一名‘團長’和一名‘司令’,但誰也不知道是哪里人。”今年61歲的賈林香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她嫁到豐盛村有30多年,當年聽其公公介紹,1945年八路軍在村里安葬了兩名烈士,并委托她的公公幫忙照看,村里人卻并不知道這兩人的詳細信息。
后來在解放后,那名“司令”的后人找到了她們村,將烈士的遺骨“接”走了,但埋葬在她們村的里那名“團長”剛解放時每到清明節都會的來祭奠,隨著時間的逝,這座烈士墓漸漸冷清了下來。
然而,賈林香的公公并沒有忘記當時八路軍的囑托,逢年過節都會給這名烈士打墓。
“聽我公公講,當時鄒開勝烈士受傷后,轉移到我們村時犧牲。”賈林香介紹,后來公公去世后,她和丈夫賈狗心接力給烈士上墳,這幾年自己爬不動山路,其兒子每年清明節都會給烈士燒紙拔草。這一守便是74年,直到去年找到了這名烈士的親人,才知道這名烈士叫鄒開勝。
退休職工熱心幫忙尋找線索
湖北紅安革命紀念地管理中心副主任劉曉軍介紹,今年68歲的王京利老家在山西省平遙縣人,是一名企業退休職工,現住晉中市榆次區。

王京利出身于一個老八路軍人家庭,對革命歷史有著深厚的情懷,近年書寫整理了三十多篇紅色故事。2014年一個偶然機會他發現了抗戰期間埋葬在平遙縣豐盛村的一位無名革命烈士,從那一天開始,他開始踏上了尋找這位革命烈士后代的路程。
先在附近村里找老鄉或民政部門沒有結果,然后他又自費到北京中國文學館查閱書籍,找國家民政部優撫安置局反映了解情況,在得知武漢有一位當年參軍跟隨南下支隊的老同志,他又到武漢了解情況,但都沒有收獲,網絡上也沒有找到一個犧牲在平遙境內的團級干部。
王京利在幫助另一位在抗戰中犧牲的湖南籍團級干部尋找家屬時,偶然發現同為湖南籍的烈士廖綱紹的信息。廖綱紹犧牲的地方距離豐盛村很近,他懷疑這位無名烈士墓可能就是廖綱紹。他隨后通過民政部門聯系了廖綱紹的家人,去年8月,經過DNA比對,這名烈士并不是廖綱紹。
“您要尋找的烈士可能是我外公。”就在王京利陷入困境的時候,他接到了一個意外的電話。上海某大學老師張女士打進王京利的電話,稱豐盛村埋葬的烈士極有可能是她外公鄒開勝。
烈士犧牲后三個月女兒出生
12日上午,在安葬好外公后遺骨后,王女士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其母親今年74歲,在石家莊退休后一直與她一起在上海生活。
“外公犧牲三個月后,我外婆才生下我母親。”王女士含著淚告訴記者,她外公和外婆在延安認識并結婚,外公鄒開勝在7月8日犧牲后,外婆當年10月在延安生下了一名女嬰。張女士說:“外婆曾經試圖找外公的遺骨,但是戰爭年代,外公生前的戰友流散各地,相關的信息也就中斷了。”
張女士說:“外婆后來再婚,直到媽媽18歲上了大學的時候才告訴外公犧牲在山西平遙。”從那以后,張女士的母親便開始尋,但一直沒有任何消息。1980年,張女士的母親聽說在河北邯鄲的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葬有一批在抗戰中犧牲的烈士遺骨,但趕到烈士陵園的時候同樣沒有找到鄒開勝的名字。
直到去年3月底,她在網上看到《北京青年報》報道廖綱紹家人尋找廖綱紹烈士遺骨的事情引起了張女士的關注。她查找資料發現,1945年6月13日,被任命為新四軍五師干部隊副隊長的桂干生,同隊長程世才一道帶領干部從延安出發,踏上了前往大別山抗日前線的征途。7月7日,當他們行至山西祁縣與平遙之間,準備跨越同蒲鐵路之際,數千名日偽軍在炮火掩護下向他們進攻。當時桂干生和第二支隊副司令兼第二大隊大隊長廖綱紹中彈受傷,與兩人一起受傷的還有一名正是張女士的外公鄒開勝,當時鄒開勝被編入南下支隊第二梯隊第五干隊,準備赴華中新四軍五師任旅政委。
由于受傷嚴重,三人次日在黃倉坡底犧牲。當年的黃倉坡底正是現在的豐盛村。
遺骸出土時雙手仍捂著腹部
桂干生當時與鄒開勝安葬在一起,解放后,桂干生的后人找到了豐盛村,將其遺骸遷至在河北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接到桂叔叔的電話,我第一時間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我的母親。”張女士介紹,第一次DNA鑒定結果出來了,埋葬在豐盛村后山的無名烈士墓里的遺骨不是廖綱紹,隨后她便接到了桂干生兒子的電話,得知埋葬在豐盛村的烈士可能是她外公鄒開勝時,她激動不已。在打聽到王京利的電話后,立即與王京利取得了聯系。
73年的謎團終于在去年11月12日解開。第二次DNA鑒定結果出來了,“根據DNA遺傳標記分型結果,被鑒定人3是被鑒定人1的生物學父親”。“被鑒定人3”,就是無名烈士墓中的遺骸,而“被鑒定人1”,就是鄒開勝的女兒。
拿到鑒定結果,鄒開勝的女兒哭了。對找了30多年,終于找到了父親的遺骸。
張女士說,在河北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檔案室,存有一份《桂干生同志情況》,根據文中戰友回憶,鄒開勝被一片彈片打穿腹部,他先是用手捂住傷口,但無法止血,小腸從傷口掉出來一段。“由于沒有衛生員,他自己把小腸塞回去,又用一個搪瓷缸堵住傷口,繼續跟著部隊前進。”

“外公是腹部受傷,出土時呈現的姿態,是手臂放在肚子上……”張女士看到外公遺骸的那一幕,忍不住淚如雨下。
將軍縣烈士74年后魂歸故里
“外公,我們來接您回家……”4月9日,山西平遙,在瀝瀝的春雨中,鄒開勝烈士英靈回歸故里送別儀式在這里舉行。

在確認這座烈士墓是鄒開勝后,今年3月份,張女士立即聯系紅安縣,希望能將鄒開勝烈士遺骸遷回故土。接到張女士的請求后,該縣立即組織湖北紅安革命紀念地管理中心、退役軍人事務管理局等部門組成的工作專班趕赴山西平遙,與當地政府協談將烈士“接”回紅安。在經過多次協商后,4月9日,平遙縣舉行了烈士英靈回歸故里送別儀式。

12日上午,紅安縣在黃麻紀念園烈士紀念廣場舉行鄒開勝烈士英靈回歸故里迎接儀式,各界200余人為回家的烈士獻花。
“母親的心愿實現了,外公終于回家了。”張女士告訴記者,她爺爺和外公一起從紅安參加革命,當年她爺爺還是外公介紹加入革命隊伍里。解放后,她爺爺病故前,一直還在叨念著曾經的戰友和老鄉。
賈林香夫妻當日應邀參加了烈士棺槨下葬儀式。“從我公公那一代,我們守了70多年,雖然有些不舍,但這是最好的歸宿!”守護了鄒開勝烈士墓30多年的賈林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