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聚城鄉發展合力,實現城鄉高質量發展
編輯:admin 時間:2019-07-17 10:56
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對于推進城鎮化、鄉村振興,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印發,為我國建立健全城鄉融合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凝聚城鄉發展合力、實現城鄉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武漢大學干部培訓為城鄉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城鄉關系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大分工的產物。城鄉融合是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城鄉社會的理想狀態,也是我國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理性選擇和實踐探索。總的來說,城鄉融合發展就是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強城市和鄉村之間的互動、交流、協作,重塑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最終實現城鄉均衡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近年來,我國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我國城鄉要素流通不順暢、城鄉產業發展不均衡、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城鄉發展短板依然突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樹立城鄉一盤棋理念,瞄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短板,精準發力重點突破,走好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促進城鄉要素順暢流動
我國“三農”問題之所以長期存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城鄉二元結構下,資本、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城市“單向流動”,其結果是鄉村生產要素的長期缺乏和發展能力的持續下降,農村地區嚴重“失血”和“貧血”。如何破解這一難題?關鍵在于發揮城鄉融合優勢,促進要素的雙向良性循環。在這一過程中,要建立有助于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為鄉村“輸血”和“造血”;要打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通道,提高要素資源配置效率,充分發揮城市的經濟發展外溢作用和對農村的輻射作用。
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不斷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要求。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城鄉公共服務資源布局不合理、公共服務能力不均衡等問題突出,嚴重阻礙了城鄉均衡發展。落實“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的要求,就要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確保城鄉居民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推動城鄉產業融合發展
無論是城鎮發展還是鄉村振興,都離不開產業的支撐。眼下,我國城鄉產業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城鄉產業發展不均衡,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加快補齊的短板。補齊這一短板,重點要以城鄉產業融合為導向建立產業融合發展機制。特別要構建根植于鄉村,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地域特色鮮明、承載鄉村價值、創新創業創造活躍、利益聯結緊密的鄉村產業體系,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和農業全產業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