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富裕】以實現“三個共享”促進共同富裕作示范
編輯:admin 時間:2025-03-28 06:14
從精準脫貧軌跡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脫貧問題,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發展階段,黨中央把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擺在更突出的位置,明確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一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從省域試點先行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在收入分配上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奮勞動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人,最終走向共同富裕。進入新時代,以省域為試點推動共同富裕先行先試工作,形成以“富裕”和“共享”兩大路徑為基礎,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以解決縮小地區、城鄉和收入“三大差距”為主攻方向的試點探索思路。江蘇作為經濟大省,理應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從“先富促后富”看。共同富裕是有先后、有快慢、有差別的富裕,先富和后富并不矛盾,是辯證統一的,是重要途徑,根本目的還是在于實現“共富”。在先富促
后富的探索過程中,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依靠我國自身不斷的實踐探索總結經驗,通過試點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選擇有代表性、有基礎條件的地區先行先試,為其他地區做出示范是現實可行的路徑選擇。
江蘇具備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的基礎和優勢。從富裕程度看,江蘇2024年GDP總量13.7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人均GDP為16.1萬元。從發展均衡看,城鄉居民收入比2.07∶1,是城鄉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省內地區發展比較均衡,蘇南蘇北差距從2010年的3.2:1縮小至2023年的2.1:1。從新發展格局看,江蘇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依靠大江大河等水運優勢,內需市場和國內循環經濟較強。從高質量發展看,江蘇一方面制造業基礎雄厚,特別是在電子、化工、機械等領域,大力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鏈接鞏固擴大傳統產業優勢;另一方面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例如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從改革創新意識看,江蘇各級各地普遍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從基礎研究到企業創新,打造全國重要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這對于探索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框架極為重要。
南京的城鄉融合優勢將促進共同富裕作示范。近年來,南京促進城鄉深度融合發展出現明顯變化。持續加強對六合、高淳兩區的支持力度,聚焦打造“高品質宜居新城”目標,兩區與主城的快速直達交通能力明顯增強。同時,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積極導入主城優質醫療資源,實現兩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與中心城區差距明顯縮小、人口吸引力顯著增強,提升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此外,加快推進城鄉要素有序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溧水、高淳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步伐加快。南京還注重提高農民和低收入家庭的風險應對能力,提升重要農產品保險覆蓋率。積極盤活、規范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等資源,提升鄉村服務能力與發展活力。鼓勵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積極服務農業經濟產業化、規模化、品質化發展。
以實現“三個共享”促進共同富裕作示范。一方面,以共享改革成果促進共同富裕作示范。圍繞縣域農業主導產業發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千萬工程”,推進農村產業提質、要素盤活、人居美化的集成改革,健全農業價值拓展實現機制、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和美鄉村建設機制。圍繞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通過產業集群化發展、城鄉要素整合、產業鏈延伸等方式縮小城鄉差距的產業體系,通過戶籍、農村土地退出、城市公共服務等體制機制改革等方式形成“縣城—鄉鎮—村”聯動發展的城鄉融合格局。完善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細化“四個一批”產業提質升級方案,促進產業鏈延伸與價值鏈提升,拓寬聯農帶農富農機制,強化東西協作、轉移支付、對口幫扶等先富帶后富機制,形成更強的跨省協同、東西均衡效應。明確省內功能區定位,打破蘇南、蘇中、蘇北地理上的分界,突出區域一體化格局構建。
另一方面,以共享優質公共服務促進共同富裕作示范。以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推動共同富裕。突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有序推進三甲醫院從中心城市向縣市延伸,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等基本民生領域改革,引入財政競爭性分配,顯著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標準和質量,且保障同類公共服務在城鄉、地域以及不同群體之間人人享有、公平可及。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多辦實事。推進社保制度精準化結構性改革,改革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健全多層次、多支柱、可持續的養老保險體系,持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水平,創新智慧大救助模式,健全以專項救助為重點、多元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新時代社會救助體系。特別是要抓好就業這個最基本的民生,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提高勞動力供給質量,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的保障制度。
此外,以共享先進文化服務促進共同富裕作示范。以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僅要物質生活富裕,還要精神生活富裕,強調人的全面發展。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實施全民人文素養提升行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引領人民自覺參與文明和諧社會建設。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打造區域傳統文化產品,推進文化地標建設,通過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應用轉型、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媒體深度融合改革等方式,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效能。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充分激發文化產業活力,培育新興文化業態,優化文化產業發展布局,推動江蘇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