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中國共產黨延安歷史——“三三制”政策的制定與推行(三)
編輯:admin 時間:2024-10-24 05:36
在陜甘寧邊區,最早實行“三三制”的是延安縣。1940年初,延安縣中區五鄉在突擊完成征糧工作時,鄉政府提出用民選方式組織征糧委員會,由每十二三戶居民公選1名代表。全鄉共選出27名代表,組成征糧委員會。其中共產黨員9人,其余18人為非黨人士。這些非黨人士中包括富裕戶和紳士。征糧委員會在延安縣委、縣政府和延安工作團的指導幫助下,在群眾中進行充分的解釋和動員,精確調查統計,積極組織糧食入倉,提前并超額完成了征收公糧的任務。而且該鄉各界人士都認為公糧出得公平合理,也自覺自愿。中共陜甘寧邊區中央局及時總結該鄉的這一新鮮經驗,并號召在邊區各地推廣運用。毛澤東對這一經驗非常重視,指示指出:“共產黨員只有與多數非黨人員在一道,真正實行民主的‘三三制’,才能使革命工作做好,也才能使黨的生活活躍起來。如果由黨員包辦一切,則工作一定做不好,黨員也會硬化不進步。”
陜甘寧邊區黨委組織部部長陳正人撰寫的《在實行三三制的政權政策中延安中區五鄉征糧委員會的創造及意義》文章中,引述了毛澤東的這一重要批示。
3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決定由毛澤東起草關于政權問題的指示。當天,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題為《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的指示,明確提出:“在抗日時期,我們所建立的政權的性質,是民族統一戰線的。這種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指示還要求:“根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的原則,在人員分配上,應規定為共產黨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指示要求,在政權建設上,應力避過右和過左的傾向,必須保證共產黨員在政權中占領導地位,但目前更嚴重的是忽視爭取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的“左”的傾向。
3月11日,毛澤東在延安黨的高級干部會上作題為《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的報告,對“三三制”政策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毛澤東指出,“在政權的人員分配上,應該是: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他們代表無產階級和貧農;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他們代表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他們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只有漢奸和反共分子才沒有資格參加這種政權。”“在抗日統一戰線政權中,對于共產黨以外的人員,應該不問他們有無黨派關系及屬于何種黨派。在抗日統一戰線政權統治的區域,只要是不反對共產黨和共產黨合作的黨派,不問他們是國民黨,還是別的黨,應該允許他們有合法存在的權利。抗日統一戰線政權的施政方針,應該是凡年滿十八歲的贊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國人,不分階級、民族、黨派、男女、信仰和文化程度,均有選舉和被選舉權。抗日統一戰線政權的產生應該由人民選舉,然后陳請國民政府加委。其組織形式,應該是民主集中制。”
來源:學習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