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鄉村振興要保護與發展鄉村文化
編輯:admin 時間:2024-02-20 06:28
我國自古以農立國,鄉村是中華文明根脈所系,鄉村文化關乎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中國特色的文化厚植,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石。鄉村文化是我國數千年農耕文明歷史在鄉土空間、農業生產、鄉村生活中創造的物質遺存、精神財富及與之相適應的日常習俗和制度形態的總和,并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認同和道德規范,維系著人們的精神家園和社會秩序,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積淀深厚的人文理念和精神滋養。保護發展鄉村文化延續傳統文脈、守護民族根基、生成文化自信,是推動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要求。
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提供價值引領和精神動力
在鄉土社會發展過程中,鄉村文化既作為鄉村治理的內容、任務和目標被不斷改造和發展,也在鄉村政治、經濟、社會治理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傳統鄉村社會的宗族觀念、鄉村習俗、村規民約、儒家倫理等不僅構成鄉村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鄉村認同和行動的重要基礎,對農民的行為具有相當大的約束力,形成鄉土社會彼此監督、自我約束、有序行動的機制,維護著鄉村秩序。
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全面小康奮斗目標的實現,鄉村文化發展進一步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形成新的文化制度、聚合新的道德規范、建構新的精神秩序,追求更加公平、正義與和諧的鄉村發展,統籌推進鄉村產業、人才、生態、組織振興,彰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鄉土文明底蘊,對鄉村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價值引領與精神指引。保護發展鄉村文化,不僅決定中華文化血脈的延續,也在相當程度上決定鄉村景觀生態、精神家園以及社會秩序的維系、重建、創新和發展,既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主要載體,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追求和價值內核。
保護發展鄉村文化目標是持續推進鄉村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鄉村文化是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成果和結晶,不僅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也與時代和社會發展相呼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必然引發鄉村文化生活與文化方式的現代轉型、重建與發展;而文化的現代化又對現代性構建具有先行、先導和啟示作用,是鄉村現代化發展和實現的必要前提。
現代化是鄉村發展的基本方向。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鄉村文化振興的本意,不是簡單地回到鄉村的“過去”,不是要“復古農耕文明”抑或“回歸傳統社會”;新時代農民和鄉村的文化是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現代文化,是一種現代條件下的新生,是一種鄉村文化空間的再構,是一種鄉村新人的成長,目標是用現代精神武裝農民、用現代理念重塑農村、用現代技術發展農業,推動鄉村實現現代化。
保護發展鄉村文化需要進一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建設繁華的城市,也要建設繁榮的農村,城市與鄉村需要進一步互促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因此,保護發展鄉村文化絕不能割裂城市和鄉村,要科學揚棄鄉村文化中的獨特價值和普遍價值,進一步推動城鄉融合來實現城市與鄉村文化雙繁榮。
一方面,要尊重現代化城市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城市化城鎮化是農業社會向現代化轉型的重要體現,根本目的是要讓城鄉居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促進城鄉之間形成系統有機的內在聯系,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達到城鄉經濟文化社會融合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另一方面,要推動城鄉優質文化融合,實現城鄉文化和諧共生。昔日鄉村的傳統文化和當下鄉村的現代文化,都是鄉村得以保存、延續、發展、富有特色與活力的靈魂,是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回歸并超越“鄉土中國”的文化選擇。要尊重中國鄉村的多樣性、豐富性、差異性和復雜性,避免鄉村對城市“千篇一律”的簡單模仿,使多元、獨特的鄉村地域文化得到真正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在保持鄉村文化個性的基礎上,重塑鄉村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進而推動城鄉文化多樣存在、互通互補、共同發展。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