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紅色中華》如何密切聯系群眾辦報
編輯:admin 時間:2024-01-22 06:47
《紅色中華》是土地革命時期黨在中央蘇區創辦的第一份中央機關報。該報1931年12月11日創刊,1937年1月停發。5年多的存續期間,共發行324期。其發行量初期為1萬份,最多時達4萬余份,是蘇區時期最具代表性、影響力最大的一份報紙。
內容:讓盡可能多的群眾“寫群眾”。該報擁有比較健全的通訊網,特別是1933年1月后,省與縣一級的地方黨團政府與工會、紅軍總政治部與各軍區政治部都配有一名實際的通訊員。他們搜集各種實際工作材料與消息,將其寫成通訊稿并寄到報社,而且組織與教育在他們領導下的工農通訊員,發展通訊網到群眾中去。1933年7月13日,紅中編委向所有的讀者呼吁:每個讀者都做我們的通訊員!
擴紅運動、群眾支前及軍民對敵斗爭是武裝斗爭宣傳的基本內容。1934年9月8日,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極為艱難之際,報紙發布“中央各機關號召募集二十萬雙草鞋慰勞紅軍”的通告,并在其后報道了機關工作人員的熱烈動員以及四個模范女同志踴躍承擔草鞋任務的事跡。這“喚起了工農千百萬”,不到1個月,20萬雙草鞋募集完成。關于土地革命,報紙特別注重向干部群眾宣傳解釋根據地土地政策。《奇怪的河田鄉分田》在批評河田鄉政府工作人員分田不得要領后指出了分田的7項方法原則,《反對侵犯中農》則鮮明指出了瑞金各區分田中存在的“反中農以及過早地消滅富農”的錯誤傾向。此外,報紙注重反映根據地建設的各方面情況。針對蘇區多數工農群眾對政治生活中一些概念的無知或誤解,報紙結合實例對選舉權、被選舉權、代表大會、聯席會議等概念、程序進行解釋,有效促進了蘇區的民主政權建設;《怎樣消滅禾蟲?》《學習公略縣植棉經驗》等緊貼群眾生產需要,有效指導了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天花預防法》等積極宣傳防疫知識,守護群眾的健康。
形式:讓盡可能多的群眾讀得懂、聽得懂。文風樸實且鮮活生動。該報的行文用語直白樸實、自然通俗,而且文稿常采用比喻、反語等修辭手法和祈使句、感嘆句等句式,既易懂又不失力量。《上前線去!》寫道:“親愛的新同志都背著毯子干糧袋,英勇地、滿臉笑嘻嘻地從講臺右旁的大道上……有的在忙著把‘中山式’的舊軍衣一擲,一面穿上了紅校剛發下來的新的列寧裝,有的在看‘告新戰士書’,有的在瘋狂了一樣的跳,笑。”質樸的語言生動反映了新戰士火一般的革命熱情,感召力躍然紙上。
欄目設置豐富且嚴謹。從第4期起,該報開始設置欄目,除“專電”“社論”“要聞”“消息”“文告”“蘇維埃建設”“來件”“通訊”等逐步完善的常規欄目外,還有揭露、批評蘇區落后現象的“突擊隊”“鐵錘”等專欄,有報道先進集體和個人的“紅板”“紅匾”專欄,有解答群眾疑問的“問題與解答”“法令解釋”等欄目。這些設置滿足了群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宣傳形式多樣且接地氣。該報通過漫畫、歌謠、圖表等多種形式來承載內容,使群眾更易理解接受。漫畫《在無產階級鐵錘下的骷髏》描繪了一名紅軍戰士拿著一個鐵錘砸向一堆骷髏,骷髏上分別寫有“官僚主義”“腐化”“反動派”等字樣,這和文章《貪污腐化分子滾出去!》搭配,實現了圖文并茂,生動直觀。
發行:讓盡可能多的群眾能見到報。該報創刊之初就建有發行科,專門辦理報紙的發行業務。幾個月后,發行科擴大為中央出版局總發行部,負責蘇區書籍和報刊的定價、發行以及推銷代派。其間,總發行部依據實際制定了多種推銷優惠方式,促進了報紙的發行。1933年四五月間,中央出版局總發行部被劃歸到中共中央局發行部管理領導,這就從組織形式上強化了黨對發行工作的領導。此外,郵政發行渠道的開通和郵政網絡的健全也大大促進了報紙的發行。
該報的通訊員不僅是稿件提供者,讀者也不僅是報紙的閱讀人,他們還是報紙發行的重要群體和渠道。報紙創刊100期之際,鄧穎超對改進發行工作提出了建議,認為應充分發揮每個通訊員和每個讀者的作用,使之成為擴大與發展報紙的前哨尖兵。數據統計,1934年,該報的通訊員隊伍達400多名,在蘇區基本達到全覆蓋,從而成為重要的發行力量。創刊300期之際,該報提出各通訊員要幫助各發行分所建立報紙發行網,同時進一步號召全蘇區的人民為本報進行通訊、發行的工作。
公共閱讀:讓盡可能多的群眾能夠有效“讀”報。在中央蘇區,一方面受報刊印數及群眾經濟條件所限,一些群眾買不到或買不起報;另一方面廣大群眾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不能實現自主閱讀。由此,建構公共閱讀成了該報的積極探索。
設置公共閱讀的場域。該報的公共閱讀場所比較多樣,其中,俱樂部、列寧室是最重要的場域。政府機關、紅軍連隊、大的工廠企業、地方工會、列寧團校、蘇區農村等單位都設有俱樂部和列寧室。在紅軍連隊的列寧室里,墻報欄中擺放有《紅色中華》等報刊,戰士們或是自己閱讀或是聽別人念;在列寧團校的列寧室里,學員們吃過晚飯三三兩兩到這里讀書看報;在贛東北蘇區的農村,廣大農民喜氣洋洋地聚集在俱樂部和列寧室里唱歌、演戲、讀報、識字。
創設集體讀報的方式。集體讀報的組織是多樣的,包括讀報(小)組、讀者會、讀報團、讀報班等。才溪鄉讀報團,逢圩日讀,每次最少五六十人聽,多的八九十人;紅軍中的讀報組則利用行軍時的休息時間、駐扎時的午飯后以及作戰間隙讀報;列寧小學的讀報組白天到集市讀報,晚上到夜校讀報;等等。實踐中,讀報人往往不是死板地念讀,而是抓住核心要點,通過“講”的方式傳達給聽報人,有的還設有問答環節。這種方式對聽報人很有吸引力,瑞金下肖區官山鄉的聽報員高興地表示:“回去定要傳達,后日不要喊,吃了午飯一定要來。”公共閱讀促進了該報的大眾化閱讀,提高了工農兵群眾的政治文化水平,實現了群眾同黨和政府的互動。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