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全面反攻與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編輯:admin 時間:2023-10-23 05:49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后勝利階段。4月,聯合國制憲會議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包括中國解放區代表董必武在內的中國代表團出席會議。中國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之一和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同年8月9日,蘇聯紅軍開赴中國東北戰場,同中國軍民一道對日作戰,加速了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的進程。同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隨后,延安總部朱德總司令發布七道全面反攻命令。在極為有利的國際形勢下,中國抗日戰爭進入全面反攻階段。
這時,國民黨軍隊主要集中在中國的西南、西北地區,而日軍在華北、華中和華南占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都處在共產黨領導的敵后軍民的包圍中。根據延安總部的指示和命令,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向日、偽軍發起猛烈的全面反攻,很快解放大片國土。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形式發布《終戰詔書》。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侵華日軍128萬人向中國投降。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勝利結束。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的第二日即9月3日,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臺灣舉行受降儀式。被日本占領50年之久的臺灣以及澎湖列島,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這成為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重要標志。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國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也對世界文明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它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有力地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徹底洗刷了近代以后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它對世界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華民族贏得了崇高的民族聲譽。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并作出最大的自我犧牲。在抗日戰爭時期,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和正確的戰略策略,指引了中國抗戰的前進方向,堅定不移推動全民族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妥協、分裂、倒退。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堅決維護、鞏固、發展統一戰線,堅持獨立自主、團結抗戰,維護了團結抗戰大局。中國共產黨人勇敢戰斗在抗日戰爭最前線,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谷諔馉幍膶嵺`表明,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中國共產黨堅持動員人民、依靠人民,在推動展開全民族抗戰的人民戰爭中,自身力量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壯大。在全民族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對敵作戰12.5萬余次,鉗制和殲滅日軍大量兵力,殲滅大部分偽軍,敵后戰場逐漸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主戰場。到抗戰結束時,人民軍隊發展到約132萬人,民兵發展到260余萬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即解放區已有19塊,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社會政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和抗日戰爭前相比大大增加。這為在取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基礎上,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
來源:《中國共產黨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