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延安時期孩子們的幸福童年
編輯:admin 時間:2023-10-10 05:38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1937年1月,中共中央入駐延安。就此,中國革命事業掀開新的一頁,這里的孩子迎來了嶄新的童年。
短短幾年,陜北面目一新。農業生產得到恢復,手工業和工業迅速發展。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為改善兒童生活提供了物質基礎。
面對認為“讀書無用”的糊涂家長,政府派專人上門勸說;對家庭困難無力入學的兒童,采取優待措施,救濟和供給部分或全部伙食。
1940年12月,邊區政府及教育廳聯合頒布《陜甘寧邊區實施義務教育暫行辦法》,明確規定要在陜甘寧邊區逐步普及義務教育。1941年,教育廳頒布《陜甘寧邊區小學規程》,規定:“小學一律不收學費學雜費,學習課本由學校免費發放。”
伴隨知識青年的涌入,延安迅速成為革命時期的文化殿堂。來自五湖四海的文人、學者、藝術家齊聚一堂,摩拳擦掌打算一展才華。艾青、張仃、蕭軍等藝術家組織的延安文抗(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簡稱“延安文抗”)籌建了青年俱樂部,時常進行抗戰漫畫、木刻作品的展覽,孩子也是他們邀請的對象。
還有一些人致力于兒童文學的創作。1939年,邊區教育廳印發劉御創作的詩集《新歌謠》,這是邊區出版的第一部兒童文學作品。在此之前,他所創作的兒童歌謠《夢》就已頗受兒童歡迎。他的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或是揭示抗戰的時代主題,或是描繪生機盎然的邊區景象,激發孩子們對美好生活、光明未來的向往。
毛澤東等中央領導非常關心兒童的培養和教育。毛澤東曾為陜甘寧邊區兒童保育院寫下“為教育后代”的寄語。還為“四四”兒童節題詞:“兒童們團結起來,學習做新中國的新主人”。
與如今的節日形式不同,延安時期的“四四”兒童節是檢閱兒童力量的日子。每到“四四”,各根據地的兒童團都要召集會議、舉行檢閱。兒童團團員各顯身手,表演健身操、棍棒操和隊列展示等項目,同時由政府頒發模范兒童和勞動小英雄的獎項,號召全區兒童向他們學習。
這樣的節日活動,是不是與你印象中的兒童節完全不一樣呢?
時過境遷,回望這段崢嶸歲月,在金戈鐵馬揚起的硝煙中,也有溫暖柔軟的臂膀,將弱小的孩子攬入懷抱,給他們健康成長的溫床。
來源:人民出版社